5月6日上午,记者随“2018·中华民族文化周”的部分青年学生,在澳门青年的带领下,走进了位于澳门旧城十月初五街入口的中国国货公司。
初夏的阳光透过干净的玻璃橱窗,洒在摆放齐整的货品上,琳琅满目的民族饰品和光彩绚丽的民族刺绣,让来自内地民族地区的学生们倍感亲切。
这个两层的小楼,被井然有序地分为“少数民族产品”“台湾原住民产品”“澳门文创(产品)”“葡语系国家(产品)”4个区域,各区域都呈现着各自的代表性产品,有贵州的苗银工艺品、云南的咖啡、台湾阿美人种植的“哈拉米”、葡萄牙罐头鱼等,供澳门当地居民和世界各地的游客选购。
“这里最受游客欢迎的就是苗族银饰了。” 售货员告诉记者,外国游客是苗族银饰的最大主顾,一些澳门当地居民也对此爱不释手。
记者了解到,中国国货公司是澳门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的诞生地,也是国家民委在澳门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平台之一。
澳门居民以华人为主,华人占澳门总人口的95%,土生葡人、葡萄牙人及其他外国人占澳门总人口的5%。十几年前,国家民委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兰海滨刚到澳门开展民族工作之时,可谓“举步维艰”。由于历史、地理等原因,当地人对于“民族”“国家民委”“民族工作”等字眼非常陌生。
“好在澳门人具有深厚的爱国爱澳的传统。”兰海滨介绍说,这是在澳门开展民族工作的天然群众基础。
对于兰海滨所说的“群众基础”,记者在“2018·中华民族文化周”活动中有切身感受:从活动组委会成员来看,有来自两岸的大学生,也有来自各行各业的社会人士;从活动对接单位来看,12所大专院校和中小学、6家博物馆、3处公园、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部队等,都热情接待了各族青年代表;从活动参与者来看,涉及20余个民族的同胞,来自内地、澳门、台湾三地的国家民委青年干部、民族院校青年教师和少数民族学生,都积极参与到各个环节。
民族工作就是群众工作。有了群众基础,民族工作在澳门的开展就有了基石。据介绍,十几年来,在国家民委的指导和澳门各界的支持下,澳门先后成立了中华民族团结促进会、中华青年进步协会、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、澳门民族医药产业协会、中华民族文创学会等5个支持和参与民族工作的社会团体。这些团体积极开展两岸文化交流、捐资助学、民族商品展销、民族文创展等活动,打开了澳门民族工作的新局面。
尤其是近年来,国家民委积极响应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利用澳门特殊的地理优势,搭建民族地区与世界各国经贸交流的桥梁,推动民族文化、民族特色产品“走出去”。配合澳门特区政府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战略,指导国家民委所属高校和部分民族地区在民族医药、会展、民族文化创意等方面与澳门各界积极对接。澳门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。
中华民族团结促进会从2009年开始,在每年一届的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(MIF)上都会设置“中国民族商品及文化工艺品展区”,由国家民委组织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企业前来参展,极大地丰富了展会内容。2017年的展会结束后,澳门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在国家民委的指导下,设立了民族地区“一乡一品”展示中心,为民族地区中小企业提供了长期的展销平台,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从最初的“举步维艰”到如今的“遍地开花”,澳门的民族工作生动地诠释了“绵绵用力,久久为功”的真谛。
如今,不仅“民族”“国家民委”“民族团结”等字眼在澳门主流媒体的曝光率逐渐上升,丰富多彩的民族元素也频频出现在澳门的大街小巷。这一切,不仅让更多的澳门人了解了我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情,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华多元文化的风采。
“更为重要的是,国家民委指导成立的这些社团,为澳门青年提供了锻炼的平台,成为培养爱国青年领袖的摇篮之一。”兰海滨说。